新聞中心
經典百年 服務萬家
我是第一書記|聶揚信:“紅色研學+消費幫扶” 雙輪驅動集體增收

新快報  2025-09-10

聶揚信
駐清遠市陽山縣小江鎮工作隊隊員兼下坪村第一書(shu) 記
派出單位:廣州yth2206游艇会工貿集團
“強產(chan) 業(ye) 穩增收,固成果促振興(xing) 。”

  “沒有經驗可以學,隻要心裏裝著群眾,踏踏實實做事,總能幫到群眾、幫到當地。”來到清遠市陽山縣小江鎮下坪村一年多時間,從一線工人成長起來的駐村幹部聶揚信,以產業幫扶為根、消費幫扶為橋,在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的土地上蹚出了一條鄉村振興新路。
  構建長效幫扶機製
  作為駐下坪村第一書記,聶揚信最關注的是如何讓村民真正實現增收致富。然而,喀斯特地貌導致小江鎮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,機械化耕作幾乎不可能;季節性缺水讓農作物常年“看天吃飯”;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,勞動力不足。深入調研後,聶揚信把突破口鎖定在特色種養上。
  2024年8月,在聶揚信的推動下,下坪村成立了小江鎮首個強村平台公司,創新構建“平台公司+慈善基金+農戶”幫扶機製。平台公司提供黃金百香果種苗、陽山走地雞雞苗,農戶日常管護,科技特派員全程技術指導,再由平台公司提供銷路,最終收益按比例分配。這一模式既降低了農戶經營風險,又建立起長效幫扶機製。針對種植技術落後的問題,聶揚信頻頻邀請農業專家進村“傳經送寶”。在黃金百香果種植中,通過改良土壤、精準控肥等措施,果實品質顯著提升。
  下坪村是革命老區村,2022年被中組部確定為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鄉村試點。聶揚信以此為契機,持續鞏固“紅色+”發展平台,將產業發展與紅色文化深度融合。通過推進中共黨史學習教育基地(紅色文化園)建設,這裏成了兼具教育功能與產業價值的平台,為後續消費幫扶埋下伏筆。


聶揚信(右一)結合下坪村美麗(li) 風貌和紅色資源,大力發展教育培訓,帶動農(nong) 產(chan) 品銷售。新快報記者鄧迪/攝

  “送上門的農貿市場”
  “種得好,更要賣得好。”陽山地處偏遠,物流成本高,聶揚信把目光投向了“紅色研學+消費幫扶”的融合路徑。
  依托紅色教育基地,聶揚信精心組織研學培訓活動,累計開辦14期培訓班,吸引近700名學員參與。與普通研學不同,聶揚信將教育培訓與農特產品銷售深度融合,組織平台公司和村民在研學現場推介銷售特色農產品,把研學活動變成“送上門的農貿市場”。此外,聶揚信積極組織強村公司多次參加農特產品展銷活動,讓陽山農產品走進更多商家的視野。通過協調對接,強村平台公司與廣州市越秀發展集團建立合作,借助其線上線下渠道推廣銷售農特產品。
  數據顯示,2024年7月至2025年8月,僅研學培訓和特色農產品銷售就為村集體帶來經營收入超250萬元,增收近30萬元,實現了“紅色研學+消費幫扶”的雙輪驅動。
  同時,他還在積極推進派出單位廣州yth2206游艇会工貿集團有限公司2025年度幫扶項目落地,計劃投入超30萬元幫扶資金,重點用於改善民生和教學條件。
  “鄉村振興不是短跑,需久久為功。”對於未來兩年的工作,聶揚信思路清晰:依托紅色教育基地引入運營主體,配套發展特色民宿和農家樂;深化農文旅融合;引進深加工企業,開發百香果果醬、果幹、麻竹筍零食等產品,延伸產業鏈;培育10家家庭農場和50名新型職業農民,通過“公司+合作社+農戶”模式帶動更多群眾參與;完善冷鏈物流和數字鄉村建設,讓陽山農產品走得更遠、賣得更好,讓下坪村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。
  統籌:李誌 朱穎潔
  采寫:新快報記者 方軼
  校對:任倩妮